三省六部制三省是哪三省 三省六部制三省指的是哪三省
2022-07-01 天奇生活 【 字體:大 中 小 】
三省六部制三省指的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其中六部指的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它始于隋朝五省六曹制,確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
三省六部制的發(fā)展
三省六部制是西漢以后長期發(fā)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確立的一種政治制度。
尚書省形成于東漢(時稱尚書臺),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于三國時,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quán)力。
漢成帝置“四曹尚書”,即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客曹尚書。此后世六部尚書之濫觴。宋鄭樵《通志·職官略》三《尚書總序》:“漢成帝初置尚書五人,其一人為仆射,四人分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國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書;客曹,主外國夷狄?!?/p>
漢光武帝劉秀在尚書臺設(shè)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書,為六部前身。西晉時,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屬尚書省。
1086年,北宋反變法派執(zhí)政,改為三省共同議事,奏請取旨,分省治事行下,實際上使三省合一,后習慣上常統(tǒng)稱三省。南宋公元1129年,又實行三省合一,二十四司也時或省并,如1129年以禮部兼主客,祠部兼膳部,兵部兼職方,駕部兼庫部,比部兼司門,工部兼虞部,屯田兼農(nóng)部等,還省并若干寺監(jiān)入六部。公元1163年,又進一步省并六部下屬諸司,如以司封兼司勛,禮部兼祠部,兵部兼駕部,都官兼比部,工部兼屯田等。
遼代南面官系統(tǒng)中,設(shè)三省六部(其中“中書省”初名“政事省”),設(shè)官同于宋制。金、元、明只設(shè)一省六部,一省,金為尚書省;元、明為中書省。1380年明朝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quán)歸于六部。至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介紹
三省
隋文帝在中央設(shè)立三師、三公、五省(尚書、門下、內(nèi)史、秘書和內(nèi)侍)。三師、三公只是一種榮譽虛銜。五省之中,只有尚書、門下、內(nèi)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樞權(quán)力機構(gòu)(秘書省掌圖書典籍,職任較輕;內(nèi)侍省掌侍奉宮掖,委以宦官)。三省各有明確分工。
1、中書省
中書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設(shè),掌管機要、發(fā)布政令的機構(gòu)。沿至隋唐,遂成為全國政務中樞。隋初稱為“內(nèi)史省”,后改為“中書省”。宋代中書省與門下省合并為一個機構(gòu)“中書門下”,掌握行政大權(quán),長官為“同平章事”即宰相,其與掌管軍事大權(quán)的樞密院合稱“二府”。
元代以中書省總領(lǐng)百官,與樞密院,御史臺分掌政、軍、監(jiān)察三權(quán)。門下、尚書兩省皆廢,故中書省較前代尤為重要。地方行政由中書省外派的“行中書省”即“行省”掌握。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廢丞相、中書省,由皇帝直接統(tǒng)領(lǐng)六部。明永樂帝時設(shè)內(nèi)閣,機要之任開始歸“內(nèi)閣”。負責起草詔令,明宣宗后擁有票擬奏章的“票擬權(quán)”。
2、門下省
“門下省”為官署名稱。東漢時即設(shè)侍中,秩比二千石,屬于少府,職掌為侍從皇帝左右、贊導眾事、顧問應對,皇帝外出,則侍從參乘。門下省原為皇帝的侍從機構(gòu),南北朝時權(quán)力逐漸擴大,北朝政出門下,成為中央政權(quán)機構(gòu)的重心。隋唐時與中書省同掌機要,共議國政,并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quán)。其長官稱侍中,或稱納言、左相、黃門監(jiān),皆因時而異。其下有黃門侍郎、給事中、散騎常侍、諫議大夫、起居郎等官。
3、尚書省
官僚機構(gòu)。南朝宋得名,前身為“尚書臺”。由漢代皇帝的秘書機關(guān)尚書發(fā)展而來。是魏晉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機構(gòu),為中央政府最高權(quán)力機構(gòu)之一?!吧袝 钡慕M織機構(gòu)于隋朝定型。以唐代制度為例:有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戶部、工部等六部,下轄吏部、主爵等24司。六部尚書都以所在“部”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為名。負責執(zhí)行詔令。
六部
三省的長官侍中、中書令、尚書令相當于秦漢時期的宰相。尚書省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guān)。其下設(shè)吏、禮、兵、度支(后改為戶)、都官(后改為刑)和工六部,與諸寺、臺分別處理各類事務。每部設(shè)尚書為最高長官,總管本部政務。
1、吏部
中國古代官署。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diào)動等事務。下設(shè)四司:明清為文選清吏司、驗封司、稽勛司和考功司。司的長官為郎中,副長官為員外郎,其屬官有主事,令史,書令史等。文選清吏司掌考文職之品級及開列、考授、揀選、升調(diào)、辦理月選。驗封司掌封爵、世職、恩蔭、難蔭、請封、捐封等事務?;鼊姿菊莆穆毠賳T守制、終養(yǎng)、辦理官員之出繼 、入籍、復名復姓等事??脊λ菊莆穆毠僦幏旨白h敘,辦理京察、大計。
2、戶部
戶部,中國古代官署名,為掌管戶籍財經(jīng)的機關(guān),六部之一,長官為戶部尚書,曾稱地官、大司徒、計相、大司農(nóng)等。明清時期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 、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其內(nèi)部辦理政務按地區(qū)分工而設(shè)司。各司除掌管本省錢糧外,亦兼管其他衙門的部分庶務,職責多有交叉。
3、禮部
中國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設(shè)。隋唐為六部之一。歷代相沿。長官為禮部尚書。考吉、嘉、軍、賓、兇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禮部下設(shè)四司,明清皆為:儀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兇禮事務;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精膳清吏司,掌筵饗廩餼牲牢事務。
4、兵部
官署名。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等。源于三國魏五兵制。曹魏始置五兵(中、外、騎、別、都)尚書,另有有關(guān)軍事的駕部、車部、庫部等曹。各曹設(shè)郎。隋始合為兵部,以尚書為主官,侍郎為次官。迄至清末,歷代沿襲,職權(quán)則不盡相同。宋、遼、金、元兵部不轄兵政。明代兵部尚書號為“本兵”,權(quán)最重,凡武衛(wèi)官軍選授簡練,均為其掌。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廢兵部,改設(shè)陸軍部。
5、刑部
中國古代官署。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gòu)。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初沿北齊置都官,主官為尚書;次官,煬帝定為侍郎。后代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獄,與最高法院性質(zhì)的大理寺并列。明清兩代,刑部作為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gòu),與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審理和復核,共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體職掌是:審定各種法律,復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會同九卿審理“監(jiān)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審理京畿地區(qū)的待罪以上案件。
6、工部
中國封建時代中央官署名,為掌管營造工程事項的機關(guān),六部之一,長官為工部尚書,曾稱冬官、大司空等。工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冬官,漢成帝置尚書五人,其三曰民曹。后漢以民曹兼主繕修、功作、鹽池、園苑之事。西晉以后置田曹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及水利。后周依《周官》,置冬官府,長官為大司空。隋代開皇二年始設(shè)立工部,掌管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
開始的時候,六部叫做六曹,即六個辦事機構(gòu)。六部的長官為尚書。六部的設(shè)置成為后代封建國家中央政權(quán)的固定制度。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史,趙毅 趙軼峰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猜你喜歡

青團的餡料有哪些 青團的別名


青團怎么做好吃 做青團的小技巧


吃青團需要注意什么 青團的常見做法


春捂到什么時候最合適 春捂有哪些好處


春分飲食注意事項 如何通過飲食預防春困


春分節(jié)氣注意事項 春分節(jié)氣天氣變化


黃燜雞的做法 哪些人不適合吃黃燜雞


春分節(jié)氣喝什么湯 春分節(jié)氣的習俗


春分節(jié)氣吃什么好 春分節(jié)氣喝什么茶飲


春分節(jié)氣怎么養(yǎng)生 春分養(yǎng)生食譜


江南六省是哪六省


長三角三省一市是哪些地方 長三角地區(qū)包括哪些城市


三省六部制三省是哪三省 三省六部制三省指的是哪三省


東北三省是哪三省 東北三省是哪三個省


東北三省是哪三省 東北三省位于哪里


西北三省是哪三省 西北三省指的哪里
